我很少想過如果我有小孩,我會怎麼教育他。唯一確定的是,從他會認字開始,我會為他準備兩套書在他身邊當成他的啟蒙書。一套是吳涵碧主編的「吳姊姊講歷史故事」,另一套,就是琦君阿姨的全集。這兩套書也是我的啟蒙書。我很慶幸因為讀到這兩套書,使得文學和歷史能成為我終身的興趣之一。所以我當然要把我覺得最好的東西,留給我的子女。

從小,我家中就有很多的書。我喜歡在書堆中翻翻找找,憑感覺找出我想看的書。琦君阿姨最有名的作品《三更有夢書當枕》也是這樣被我翻出來的。那時年紀尚小(小二或小三吧),很多書對我來說很有難度,而琦君阿姨的文字淺顯,很對我的胃口,於是讀下去便欲罷不能。接著又從書堆中找出了《煙愁》、《桂花雨》、《留予他年說夢痕》等。琦君阿姨的散文大多是懷鄉與懷舊,或許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瑣事,可是透過雋永的文字和真摯的情感,處處顯見平凡中的不平凡。認識我的人大都知道我懷舊,有很大部份原因是受了琦君阿姨的影響吧。

於是在我還不知道作家琦君之前,就已經先認識那位小名叫小春的女孩。小春的個性、故鄉、家人,我都熟稔的好像她是一位我最親近的朋友一樣。真正知道琦君阿姨是位鼎鼎有名的作家,倒是在國中國文課本中琦君阿姨的一篇散文《故鄉的桂花雨》(其實真正的篇名應該只有《桂花雨》)。看到這篇文章我很興奮,自己讀過的文章出現在國文課本中,感覺很特別,好像未卜先知。作者簡介倒是第一次讀到,原來這位叫作琦君的作家,年紀足已當我的奶奶了。不過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稱琦君阿姨,這樣更能拉近關係,畢竟我可是從她是小女孩時就認識了呢。

琦君阿姨的文章,平易近人、溫柔敦厚,簡約精鍊的文字卻流露著細緻的感情。這是需要相當深厚的古文基礎,因為古代大部份的文學作品,如散文、詩、詞,無不講求內斂,簡約。琦君阿姨從小就接受完整而有系統的中國古典文學訓練,也在現代學校對白話文下過一番功夫。白先勇曾經說過,琦君阿姨是從中國古典文學過渡到現代白話文學中最好的一位,完全不著痕跡。所以琦君阿姨的文章總是古語今言並存,卻依舊如此平順而不感突兀。琦君阿姨一再強調,為文要發於情,要用慈悲和關懷的心去觀察人事物。平易並非「平淡」、「平庸」,真正平易適合所有人讀,才是功夫。我沒有寫作的天份,也沒有刻意模仿琦君阿姨的風格(我也模仿不來),只是在塗塗寫寫間,我的文字風格不知不覺中就被琦君阿姨牽引著,盡量用簡單的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情感,才不會陷入為文造情的窠臼中,真正做到「我手寫我口」。

當然我曾經有過迷戀張愛玲的時代。叛逆的青春期就需要張愛玲這樣深刻的、赤裸裸的刺激文字來抒發。琦君阿姨和張愛玲都是描寫情感的高手,卻是兩個極端。琦君阿姨是涓涓細流,雖然緩慢卻可以滲透漫延到任何有細孔的地方。張愛玲像波淘洶湧的海浪不停拍打岸邊,有時會強烈到讓人有窒息感。兩者沒有高下之分,只是對我來說,我們總會想辦法去玩一些刺激的遊戲,如泛舟、高空彈跳等等,但最終還是得回到平地上,平實的活著。

也曾有一段時間,我欣賞余秋雨的文字,尤其在那篇「蘇東坡突圍」之後。那帶點花稍以及浪漫的文風,確實讓我有耳目一新之感。可讀著久了,文字就飄乎不定了起來。文章的技巧是好的,是美的,可是總覺得為文造情的意味濃厚,也可能是我淺薄,感受力太差吧。這時重新細看琦君阿姨的文字,就會了解什麼叫「不賣弄技巧而技巧自在其中」,只要是出於一個「誠」字,感情自然會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。

除了文字,琦君阿姨還深深影響著我待人處事的態度。因為她總是用最寬容的心去看這個世界。有人說琦君阿姨大都只寫人生的光明面,即使寫到一些負面的東西,也多是悲而不哀,簡直把把世界寫得太過美好了。我倒覺得現在的社會就是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文章,來導正逐漸扭曲變形的價值觀。從她的筆下,不論是小春慈悲的大媽、潘希真的恩師夏承燾教授、還是琦君阿姨本人的一言一語,都在逐漸溶化我們冰冷的心,釋放我們的溫暖能量。從小我爸媽就幾乎不管我,現在我有時不免會跟他們開玩笑:「以你們這種管教方式,三個兒女竟然都沒變壞,真是好運氣啊!」我是不知道姊姊和弟弟怎樣啦,只是就我來說,我爸媽應該好好感謝琦君阿姨,他們沒做的,琦君阿姨替他們做到了。

琦君阿姨最喜歡也最常聽到讀者對她說的一句話,就是「我是讀您的書長大的。」我想這話一點也不誇張,琦君阿姨的文章不論是何種年齡層來讀,都非常合適。琦君阿姨雖然已經走了,可她的文章,還是會繼續伴隨更多人成長,繼續影響更多人的心。雖然我沒機會跟琦君阿姨說這句話了,但以後某一天我在對我的孩子唸著「賣牛記」時,我會跟他說:「爸爸是讀琦君阿姨的書長大的,有一天你也會這樣跟你的孩子說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tliu45 的頭像
    wtliu45

    這不安分的年代

    wtliu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